航空器鸟击防范一直是行业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杭州机场地处钱塘江南岸,位于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交叉点,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暖湿润,是鸟类极佳的栖息觅食地。因此,杭州机场的鸟击防范工作压力巨大。
近年来,杭州机场不断加强鸟击防范治理工作,力图从根源上解决鸟击防范问题。自2012年机场成立专职驱鸟队以来,不断优化驱鸟队作业模式,全面整治生态环境,重点提升人防、物防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机场对鸟击防范工作年均投入200余万元,2018年,在原有基础上又追加了9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专业驱鸟设备、实施新技术实验项目等,努力打造出一支“重研究、勇实践、懂鸟情、能防鸟”的机场鸟击防范“铁军”。
团队建设高效主动
杭州机场驱鸟队自成立以来,坚持走年轻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驱鸟队包括队长1名、鸟情分析员1名、野生动物管理员1名、驱鸟巡防员9名。队伍平均年龄34岁,其中2人拥有研究生学历,4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为切实加强鸟击防范工作,驱鸟队定期邀请浙江省林业厅枪管中心专家开展驱鸟枪支使用与管理培训,确保驱鸟枪支使用规范、安全;外聘专业机构面向全员举办鸟防和虫防讲座,提升生态驱鸟知识水平。在鸟情高发期来临前,还会举行射击驱鸟技能大比拼,提升人工驱鸟应急水平。
新老驱鸟仿真人的“交接班”
同时,杭州机场坚持就周边净空和鸟击防范管理问题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及周边村镇协商,先后与杭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及两个村镇签订了联合驱鸟协议,与杭州市靖江镇第一小学开展了共建,逐步实现了“内外联手强鸟防”的目标。今年2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机场将以该办法为抓手,进一步协调周边村镇开展外围鸟击防范生态环境整治,减少周边鸟类活动对本场鸟击防范工作的不利影响。
鸟防理念优化变革
鸟类活动规律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密切相关,只有结合自然规律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源上减少鸟类活动对航空器运行的影响。
杭州机场驱鸟队队长吕淼品告诉记者,双跑道投运后,杭州机场场区内预留了大面积用地,这一区域成为鸟类主要栖息地,是影响航空器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点。2013年机场斥资近千万元平整了800余亩场区预留地,并迁出上千株珍贵苗木,消除鸟类栖息地,有效减少了鸟类活动。此后每年将飞行区内露天排水沟浅水区盖上鸟网,3月~10月不间断开展土面区割草和灭虫作业,从根源消除飞行区内的鸟类食物源。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鸟类生存的面积大幅缩小。2013年~2018年,飞行区内鸟类活动年均减少约20%,环境治理对鸟击防范工作起到了显著效果。
割草后立即开展灭虫作业
从强化人工鸟防,到购置设备,再到开展环境整治,经过多年实践,驱鸟队不断摸索并多次优化鸟防理念。最终明确“强制驱防,直接有效;生态治理,长治久安”的鸟防理念,并建立了以生态防治为基础、人员防范为重点、设备驱赶为保障的鸟击防范新模式。
鸟防技术加快创新
杭州机场先后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杭州临安森防站、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等对机场生态鸟击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在扎实积累鸟情数据、深入分析预判鸟情动态的基础上,驱鸟队自行开展了鸟类食物源分析、非引鸟草坪换植项目研究、新型除草剂和灭虫剂有效性试验等,为提升飞行区鸟击防范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新型定向声波驱鸟车定点驱赶夜间迁飞鸟群
为尽可能实现生态驱鸟,杭州机场有针对性地引进新型驱鸟设备,如为避免高空鸟害引进全自动钛雷弹发射器,针对喜欢在道面活动的鸻鹬类鸟群引进手持煤气炮,针对群居且胆大的麦鸡及燕群引进定向声波驱鸟仪等。2018年,杭州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实现了多项创新:首次启用鸟情预警系统,有效提升鸟击预警能力;首次引进新型定向声波驱鸟仪,能够将高能量声波聚集在控波束范围内发射,最高音值达149分贝,有效驱鸟范围达750米以上,收到了“哪里有鸟驱哪里”的灵活机动作战效果;首次引进全向声波驱鸟仪,可360度全方位发射上百种高分贝的远程驱鸟声波,有效范围达400米以上,可直接驱散安置点四周及高空中的集群鸟类;首次引进公路交通行业使用的活动式假人用于驱鸟作业,其手持红旗和猎枪模型持续摆动,配合枪声及爆闪灯进行视觉、听觉综合驱鸟,对鸟害的威慑力更大。
此外,驱鸟队还从农林科研领域引进新型吸入式灭虫灯,通过多效共诱模式,提升了捕虫效果;开展非引鸟草种筛选实验,通过筛选或换植的方式,将土面区杂草更换为少结籽、生长慢、少生虫、不引鸟的相对单一草种,从食物链上减少了鸟类对飞行区周边草丛的依赖。
杭州机场驱鸟队经过7年历练,在“怕鸟来”到“鸟怕来”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机场责任鸟击万架次率持续下降,鸟击防范水平显著提升。据了解,杭州机场飞行区内鸟类活动逐年减少,2018年机场责任鸟击航空器事件同比减少了62.5%。 (李青)